相传
先秦春秋时期
,在
宋国都城
(在今商丘)有一位勤劳的
农夫
,每日在田间地头上劳作。
直到有一天,这个农夫照常在
土地上耕耘
,忽然间就看到了
一只灰兔子
从田埂边缘的杂草丛中窜了出来。
说来也巧,那只兔子因为才窜出草丛就见到了农夫,从而受了惊吓。于是它便玩命地狂奔,怎料一抬头,
展开剩余95%“咚”的一下子
,
就撞在地头的一截树桩上,
死了
。
农夫见状惊喜万分,便屁颠屁颠地走了过去,把四只兔子拎在了手里,高兴得不得了:“
昊天在上,我这运气可真好,什么也没做就白捡了一只兔子!
”于是他高兴地想:“
若是每天守在这里等兔子上门,那以后也就不用每天费劲干活了
。”
于是,这个农夫从此以后,
一天到晚都守在这个树桩旁边,等待下一只兔子撞上来
。
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背后的故事,通常用来讽刺那些
整日里空想着不劳而获的那些人
。
可是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呢?
可还真别说,就在
湖北郧县
,真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过人家不是“守株待兔”,而是“
上山待鱼
”。据说当地村民
每年清明节前后
,就会挨家挨户地拿着鱼篓子上山打鱼。
众所周知,咱们的认知里从来都是“
上山打猎,下海打鱼
”,可头回听说能在山上打到鱼的。还一打就是
上千斤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神奇吐鱼洞
湖北郧县皮家村
,这里有个习俗,每年清明前后,
当地的村民就会挨家挨户准备好渔网鱼篓
,然后陆陆续续地爬上后山上的一处悬崖,因为悬崖边的
泉眼
每到这个时候,
就会流出很多鱼来
。
据村民们说,皮家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收鱼,仿佛取之不尽一般,每到清明节前后这10个日子,就是皮家村人的“
收鱼日
”,
这个习俗差不多有百年的历史了
。
乡亲们把这个出鱼的泉洞叫做
吐鱼洞
,洞口不大,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很难注意到在怪石嶙峋的悬崖上会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洞口。
每到“收鱼日”,村民们就会用
砖头或者木板之类的东西
把泉眼加长,然后再用树枝和布把洞口
遮盖
上,这种讲究据说是洞里的鱼
畏惧阳光
,一见到光亮,产出鱼的量就非常少。
听村民们说,到流鱼的时候,只要把鱼篓往这里一放,
不到5分钟
就是满坑满谷的一篓子鱼,至少得有个
三四十斤重
。
这吐鱼洞流鱼的时节,就好比皮家村的春节似的,一时间整个村子都飘出了烹制鱼肉的香气,这
细嫩鲜美,鱼刺又少
的鱼,闻之便让人食指大动,皮家村附近的几个村子也都会在此时来皮家村串门,
大有香飘百里之势
。
然而这个吐鱼洞虽然和皮家村人们息息相关,可却有不少让人
难以理解
的地方,比如说
在村子附近的滔河里,村民们捕捞过很多的鱼
,
但是唯独没有吐鱼洞中的那种鱼
;
比如为什么每年清明前后,才开始流这种鱼,平时却没有
;
这鱼究竟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从山顶上的悬崖洞口里大批地冒出来?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皮家村村民们,他们也尝试找人问过,但是都一无所获,甚至到现在,祖祖辈辈吃了这么多年的鱼,都不知道学名叫什么。
随着皮
家村的习俗和吐鱼洞的传闻
不胫而走,引来了无数记者的兴趣,皮家村民们也希望
可以通过媒体记者们的渠道,弄清楚这鱼的具体情况,解开他们困惑
。
记者调查
很快记者便根据皮家村习俗,在清明节前几天来到了皮家村,于是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悬崖上,见到了村民口中的“
吐鱼洞
”,这个隐藏在嶙峋怪石间的石洞显得很小,一群村民此时已经围在洞口前,为了给记者演示,一名村民来到了这个洞口前,将手中的鱼篓对准
出水口
就这么一放,然后笑着对记者说
耐心等着就是了
。
记者看到吐鱼洞里水流又细又急,
干干净净的水流儿哪里有鱼的痕迹
?等了好一会儿,记者也没看到有一星半点儿的鱼影。
正当记者有些失望的时候,就看到村民们拿出
一个大编织袋将洞口上方遮住
,结果没一会儿,鱼篓里就
出现了零星几只个头不大的小鱼
,不过说时迟那时快,紧接着洞口处有陆陆续续的
出现了成群结对的鱼
,很快把村民的竹篓给装满了。
记者被这个场面震惊了,悬崖上的石洞竟然真的流出了鱼群,他们脑子里忽然联想到了一个东西——
自助贩卖机
。
当然,自助贩卖机只是说笑的,可眼前这个神奇的“
吐鱼
”洞的景象却是实打实的。
于是记者带着村民的
困惑和不解
,还有吐鱼洞里流出来的“
泉鱼
”标本,就找到
郧县水产局的专家
。
在看到,眼前这个
“泉鱼”标本
,专家也有些啧啧惊奇,拿在手里的“泉鱼”标本,
别看它外形很普通,但是在当地还真没有见到过这种鱼
。
随后,他翻阅了大量资料,按照它的外形比对了当地的
《水产志》
,发现这种鱼应该叫做多
鳞铲颌鱼
的一种鱼类,主要集中在
湖北神农架地区
,
喜爱山高水寒的环境
。
虽然这种鱼的名字尚不能确定,是否就是这种名为
多鳞铲颌鱼
,不过专家也带着记者到当地几个
最大的水产市场里去调查
,
不过在水产市场里调查后发现,居然
没人见过这种鱼类
,据当地人说,这方圆多少里的市面上,
压根就没有这种鱼类
,且郧县当地也都
没有这种鱼类的产出
,也就是说,
只有皮家村这么个小地方,才能见到这种鱼
。
这就奇了,鱼类的分布虽然很鲜明,但是也不可能只有一处栖息,这件传闻一经传出,就引起了
一位鱼类专家的好奇
。
专家到来
中科院鱼类研究所的研究员
张教授得知了远在湖北郧县的
吐鱼洞
传闻后,特意地赶在
清明节出鱼的日子
来到了皮家村,甫一进村,就闻到了村里袅袅炊烟里的
阵阵鱼香气
,村民们热情的领着张教授来到一户家里的灶房,用柴火熬制的小鱼,金黄灿灿的泛着油光。
乡亲们介绍说,
这种鱼几乎不用放任何调味料
,味道鲜美异常,而且
居然没有其他淡水鱼普遍存在的
腥气
,甚至鱼刺都很少,
吃着好吃又方便
。
于是,专家向村民要来一条一指长短的小鱼,开始了
解剖实验
,张教授解剖后发现吐鱼洞里冒出来的这种鱼,
胃部和肠子里几乎找不到任何食物
。
也就是说,这种鱼类都是
空腹
从洞里出来的,这也是这种鱼类为何吃起来没有普遍印象中存在的
腥味
。
于是村民们决定领着中科院的张教授去看后山上的吐鱼洞,希望可以早日解开心头的困惑。
张教授刚到后山脚下,就觉得这里的环境很熟悉,他说,多年前他也在类似的这种环境里研究过这种鱼。
真相揭开
原来,这种鱼准确的学名叫做——
多鳞白甲鱼
,那么为何
地方《水产志》
上标注的是
多鳞铲颌鱼呢?
对此专家给出了解释,
分类学家研究觉得
,这种鱼应该是
白甲鱼属
的,但实际上看它的外形,其实更贴近
铲颌鱼
,说着专家指着鱼儿的嘴部说,这种鱼的
嘴部形态几乎和铲颌鱼没有分别
,这种嘴部就是方便于
啃食石头上生长细小藻类
的。
专家还说,白甲鱼最喜欢的栖息地就是
山区的溪流
这种水质较好的地区。
这么一说来,白甲鱼按理应该更适合
山下流经的那条
滔河
,可是为什么在这里却找不到白甲鱼的踪迹呢?
带着这个疑问,于是他们又请来了当地国土资源局的地质专家,在这位地质专家的细致勘查下,他发现了这个地区属于石灰岩地貌,又叫喀斯特地貌,
这种地貌的地表由于水的冲蚀作用,从而在山体中产生了溶洞
。
也就是说,这座山体里存在着
大量空间和地下河
,这也表明鱼儿
有可能在山体内栖息
。
而且鱼类专家张教授结合这个关键,提出猜测,由于这种鱼类属于
暖水鱼
,
畏寒不喜光
,如果冬天气温下降后,附近的自然河流便不适合这种鱼类生存,所以它们不进到洞穴里去,就会
冻死在河流里
。
所以,这也就揭开了为什么鱼儿会在山体内生活。
既然鱼儿在山体里生存得好好的,
为何却又在清明节前后集体性地顺着吐鱼洞出来呢?
专家现场对吐鱼洞的白甲鱼进行了观察,很快他发现一个
关键
。
他说,这种鱼类鱼类的鱼鳍都有大小不同的
红色部分
,专家解释,这种
红色
,是它们一个
繁殖期的特征
,在鱼类学上又叫做
婚姻色
。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专家很快对带有明显“
婚姻色
”的白甲鱼进行了解剖。
很快,解剖也显示张教授的判断无误,因为这些鱼都已经是
性成熟的成年鱼
,所以清明前后这10多天从山洞中出来,
是为了出洞繁育下一代
,吐鱼洞的秘密揭开了,这也是为什么年年清明流出多鳞白甲鱼的原因。
虽然谜底揭开了,但是专家却告诉村民们,这种多鳞白甲鱼
属于珍贵的淡水鱼
,由于历年来的
环境污染
,也让这种鱼类越发少见了,而且在
《中国水生野生动保名录》
中也公布种鱼类属于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专家当场呼吁当地村民这种珍贵鱼类,乡亲们也很配合地把这种名为多鳞白甲鱼和吐鱼洞保护了起来,他们也表决心说不能让这种生物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灭绝。
保护珍贵野生动物是我们公民应尽的责任100元股票配资,只有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才能将眼前的美好一直延续下去。
发布于:天津市